您的位置 首页 语言培训

夜交藤的功效与作用(洋蓟、夜交藤、元胡的功效及作用)

夜交藤的功效与作用
洋蓟, 又名朝鲜蓟、法国百合, 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 主要食用部分为花苞中肥嫩的苞片, 是一种名贵、高营养价值的保健蔬菜, 在国外被誉为“蔬菜之皇”

形态特征

根系发达。成株高1.2m左右。羽状裂叶大而肥厚,密生茸毛,多分枝,6-7月间枝端生肥嫩花蕾,主茎花蕾最大,称王蕾。一般每株有花蕾3-8个,呈紫绿色,内层约40%的苞片较嫩,一个花蕾可食部分约15-50g,种子似小麦种,扁椭圆形,裼白色,千粒重44g左右。

生长习性

喜温凉气候,喜湿润,可耐短期轻霜,不耐干热。喜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粘壤土。洋蓟的地上部分每年花开後枯亡,翌年春季萌发新苗,长出莲座状基生叶丛,叶长达1公尺,深裂,有绒毛。其后发出强壮而分枝的花茎,花浅紫色。一般2、3年生的产量较高,4~8年后莲座叶挤成一团,花序变小,质量也下降,所以,人工种植的大多在4年以后进行繁殖更新。要求阳光充足,尤以抽花时,天气晴朗则花茎、花蕾抽生粗而多。

分布范围

洋蓟原产地中海西部和中部地区,在古代已传到地中海东部地区。那时食用其嫩叶而非未成熟花头。其花供食用的类型最早于1400年左右见于意大利的纪录。洋蓟广泛种植于加利福尼亚、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地中海附近各国及其他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潮湿的地区,在中国大陆的陕西省、山东省均有分布。

洋蓟适宜种植在海拔1 700~2 300 m的地区, 一般4~5 a更新种苗。株高1 m左右, 根系发达、肉质。抽苔前为短缩茎, 基部腋芽易发生分蘖, 现蕾后茎节伸长抽苔, 主茎上又抽生次级花枝, 花枝顶端着生花苞。一般每个单株保留总蕾数20~25个, 667 m产800~1 000 kg。洋蓟耐寒、耐热性都不强, 营养生长期能适应5~28℃的温度, 现蕾生殖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18℃。洋蓟需要一定低温春化阶段方可现蕾, 需强光照, 需水量较大, 但不耐涝。在兴安县要求9月播种, 10~11月定植, 次年4~5月开花采收。

栽培技术

1 园地选择

洋蓟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但以深厚、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沙土为佳。定植地块宜选择在冬春干旱季节有水灌溉、雨季排水良好、地势相对较平坦、不低洼渍水的地块为佳。

2整地及施基肥

前作收割后, 及时清除作物和杂草, 深翻晒垄, 细碎田土。做到田平土细, 墒平沟直, 分墒施基肥。本着以农家肥为主, 农家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原则:667 m2施生石灰15~20 kg、腐熟农家肥2 000 kg、过磷酸钙50 kg、尿素10 kg混合均匀后条施于垄墒沟中, 起垄盖土, 要求田平沟直垄高能灌能排。

3 定植

一般要求9月播种, 10~11月定植。幼苗具有4~5片真叶时移栽。定植时采用宽、窄行高墒独垄式定植。宽行1.4 m, 窄行1 m, 株距0.6 m, 垄高0.25~0.3 m。每667 m植850~900株。对空定植。

4 肥水管理

洋蓟是一种需水需肥量较大的作物, 为了保证植株健壮生长, 提高花苞产量和质量, 必须加强植株生长发育阶段的肥水管理。

1 苗期

抓好苗期田间管理工作, 保证全苗, 力促其早生快发。及时查苗补缺, 有计划地进行补苗, 以确保全苗, 做到每667 m有800株左右健壮苗。幼苗定植成活后15~20 d施一次提苗肥。用1︰10无害化处理的清粪水或沼气液或每667 m用尿素5~8 kg兑水浇施。力争做到春节前洋蓟植株旺盛生长至窄行完全封行。

2 中期管理

此时洋蓟生长已陆续进入现蕾采花期, 现蕾时重施1次“花蕾肥”, 每667 m2施洋蓟专用肥20~30 kg或三元复合肥30~40 kg, 也可施尿素25~30 kg, 追肥后1~3 d放跑马水, 做到水流垄沟尾即止, 忌漫灌浸泡浇水。

洋蓟整个生长期内要求供给充足而均匀的水分, 保证土壤湿润, 若畦沟积水, 易引起烂根死亡, 抽茎现蕾时遇高温干旱天气, 必须适时灌水, 保证水分供应充足才能获得质量好, 产量高的商品花苞, 否则其花苞难以达到商品花苞的标准。

5 病虫害防治

洋蓟的主要虫害有蛴螬、地老虎、金龟子、蚜虫等, 主要病害为根腐病。

1 地老虎和金龟子

人工捕捉:地老虎和金龟子一般夜晚到早晨出来活动, 可在上午9点之前人工捕捉。

药剂防治:667 m用90%晶体敌百虫0.5 kg, 加5 kg温水与敌百虫化匀, 用喷雾器喷在50 kg切成1寸小段的青草上, 翻动青草使其混合均匀, 制成毒饵, 在傍晚将拌有敌百虫的青草捏成团放在植株附近进行诱杀。

2 蛴螬

药剂防治:667 m用5%辛硫磷颗粒1.5 kg与30 kg细干土混匀, 均匀撒于植株周围地面或667 m用50%辛硫磷乳剂250 g加水10倍, 喷于30 kg细干土上拌匀混成毒土, 逐窝撒施, 随即浅锄。

3 蚜虫

蚜虫以成虫、若虫群聚于叶背、嫩叶、幼茎及生长点等处吸取汁液, 致使叶片卷曲、嫩叶形成皱褶、畸形, 并可传播病毒病。药剂防治:25%氰辛乳油3 000倍液、灭蚜菌2 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等。

4 根腐病

症状:洋蓟植株早晚叶子正常, 中午时发生萎蔫。药剂防治:应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多菌灵或2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50 mg/kg液灌根, 连续3次, 若已经发生, 应及时将病株清除出田块, 在病株周围地块用生石灰消毒处理。

6 采收及后期管理

花苞生长中期, 苞片包裹坚实, 质地鲜嫩, 外观清洁, 无病虫危害, 花苞重量80~120 g时适时采收。用不锈钢刀具在苞片的基部齐口处切采, 并用清洁的筐、袋子盛装花苞, 避免机械损伤。采收花苞须在上午进行, 当天采收, 当天交售。

花苞采收结束后, 尽早齐地面割除主茎, 促进分株早生快发, 清除田间残膜, 中耕除草, 提沟、培土、施肥。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或腐熟农家肥1 000~2 000 kg, 做到田间清洁, 并及时统一防治病虫害。每塘保留健壮分蘖2~3株。加强水肥管理, 确保二次花苞产量和质量。其余分孽切除用作繁殖材料。二次花苞采收结束, 齐地面割除所有老茎, 加强水肥管理, 促发分株, 留足3~4个健壮分蘖, 为次年丰产打下基础, 其余分孽切除用作繁殖材料。

生长环境

喜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种子发芽适温20℃左右,植株生长最适温度13–20℃,高于34℃生长受抑制,低于3℃停止生长,能耐-2℃暂时低温,低于-7℃茎叶凋萎。花蕾形成期适温16–24℃;适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轻壤土种植。需肥量较多,宜氮、磷、钾与微量元素配合施用;抽花茎现蕾期为水分临界期,不能缺水,整个生长周期均不耐涝,不能浇水过多,雨后畦沟积水易引起烂根;要求较强的光照条件,尤其在抽生花茎时期,阳光充足能形成宽大肥厚的叶片,花茎粗壮数量多,花蕾就多。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洋蓟营养丰富,在每100克可食部位中,含水80.5克,脂肪0.2克,蛋白质2.8克,糖类9.9克,维生素A160mg,维生素C8mg,钙51毫克,磷69毫克、铁1.5毫克,还有对人类有益的菜蓟素,天门冬酰胺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等。在洋蓟所含有的疗效成份中,以洋葡酸(Cynarin)最令人熟知,它是一种由桂酸的衍生物。

洋蓟酸能够:提高肝脏的活力促进排除肝脏中的毒素(如消化蛋白质所产生的氨)促进肝脏细胞的再生增进胆汁的分泌和脂肪的消化(调节体内的胆固醇)洋蓟所含有的其他疗效成份有:类黄酮(Fiavonoid:Luteotin,Cynaosid,Scdymosin 等)苦味素(Sesquiterpenlacton,其中50%为Cynaropikrin)这些疗效物质都有辅助洋蓟酸保护肝脏和促进肝脏排毒的功能。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有益的生理效应。对恶性细胞有相当功效。对血管紫癜有缓解作用。常食洋蓟有治疗慢性肝炎、降低胆醇以及治疗消化不良,改善胃肠功能、增加胆汁分泌和缓解便秘、腹泻、恶心、呕吐等的功效,刺激胆汁的分泌,有防止动脉硬化、保护心血的功能。

食用价值

洋蓟未成熟头状花序的肉质部分是美味的菜肴。可作为观赏蔬菜,芳香蔬菜,调味蔬菜,保健蔬菜,亦可新鲜生吃,其味清甘鲜润,也可作火锅烫等。其口感类似鲜笋与蘑菇之间,有核桃仁的香味,相当可口。具有消渴解酒之功效。

洋蓟较小的花头通常最嫩,经烹调浇调味汁食用或做沙拉或开胃菜,罐头;还可配以精肉、橄榄油、柠檬汁、辣椒、大蒜和盐等调味配料清炒,味道鲜嫩爽口;亦可作汤料配以家禽肉类炖、煲,营养丰富,清肝明目,健身养颜。女士食用有助于保护肌肤,颜面润泽。

洋蓟花球除花蕾内花苞可直接生、熟食用外,其花蕾外包的花瓣也可充分加以利用,剥下的外围粗纤维花瓣可晒干直接泡酒服用,亦可制成蓟茶泡水饮之,其味带有特殊花类清香,口感清爽,甘味持久,是一种独特而别有花味的“菜蓟茶”。

白煮洋蓟

1 洋蓟一只。用厨房纸擦一擦。准备一盆水,里面放入鲜柠檬片。

2 把儿切掉,将外边的一些老叶片掰掉,用剪刀把叶片上的尖刺剪掉。3 一切两半,立刻用切开的柠檬擦擦,防止氧化变色。

4 用勺子将有毛毛的部分挖去,浸在放了柠檬的清水里,5-10分钟。

5 锅内烧热水,水滚以后放洋蓟进去煮。个头小的煮15-20分钟即可,个头大的需要煮半小时。6 橄榄油、意大利红酒醋、盐和黑胡椒调成蘸汁,配煮好的洋蓟吃。

夜交藤,中药名。为蓼科植物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的藤茎或带叶的藤茎。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之功效。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入药部位

藤茎或带叶的藤茎。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

归心、肝经。

功效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主治

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相关配伍

1、治虚烦失眠多梦:(1)夜交藤30g,水煎服。(2)夜交藤30g,珍珠母30g,丹参9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皮肤瘙痒:夜交藤、苍耳子各适量,煎水外洗。(《安徽中草药》)

3、治腋疽:首乌藤、鸡屎藤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4、治痔疮肿痛:首乌藤、假篓叶、杉木叶各适量。煎水洗患处。(3-4方出自《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炮制

一、采集加工

夏、秋采割带叶藤茎,或秋、冬采割藤茎,除去残叶,捆成把,晒干或烘干。

二、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润或浸润,切段,干燥。

形态特性

夜交藤

何首乌又名:野苗、交茎、交藤、桃柳藤、夜合、赤葛、九真藤、芮草、蛇草、金香草、多花蓼。多年生草本。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性状

藤茎长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棕红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显扭曲的纵皱纹及细小圆形皮孔。节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可剥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黄色,导管孔明显,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气无,味微苦、涩。以枝条粗壮,均匀,外皮棕红色者为佳。

药理作用

1、镇静催眠作用。

2、降脂作用。

制剂

复方夜交藤片:用于神经衰弱,头昏失眠。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相关论述

1、《纲目》:“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

2、《本草再新》:“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

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为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白术、芍药、贝母等并称“浙八味”,为大宗常用中药。元胡史载于《开宝本草》,性温,味辛苦,入心、脾、肝、肺,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称于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归纳元胡有“活血,理气,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并推崇元胡“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茎高10~20厘米。块茎球形,内部黄色。地上茎纤细稍肉质,每叶柄生叶3~4片,叶二回三出全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狭卵形。总状花序,苞片卵形,萼片极小,早期脱落;花瓣紫红色,4片,排为二轮,外轮二片稍大,最外一片基部延伸成长矩;内轮二片狭小,愈合。雄蕊六枚,两体。子房上位,由二心皮组合一室。果为蒴果,扁柱形。茎折断后有黄色液汁流出。

品种分类

1.延胡索

元胡

别名:玄胡索,元胡Corydalis turtschaninovii Bess. f. yahusuo Y. H. Chou et C. C. Hsu ( C.bulbosa auct. non DC.,C. yanhusuo W. T. Wang)──

多年生草本,高10一20cm。块茎扁球状,直径0.5—2.5cm,黄色。茎基部具1鳞片,鳞片和下部叶腋内常生小块茎;茎生叶具长柄,2回三出全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疏生3一l0花,苞片卵形或狭卵形,全缘或下部具齿;萼片小,早落;花冠红紫色,上花瓣长约2cm,边缘具齿或波状小齿,顶端微凹,具短尖,距圆筒形,稍长于瓣片,蜜腺体贯穿距长的l/2,内花瓣暗紫色,雄蕊束披针形;子房线形,花柱细,柱头近圆形,具8乳突。蒴果线形,种子l列。花期4月。果期4—5月。

均系栽培,宜生长于沿溪两岸或山脚的近中性或微酸性粉沙质壤土、沙质壤土或沙土中。

全国多数地区均有栽培。原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等地,近几年陕西汉中发展成主产区。

2.齿瓣延胡索

别名:土元胡(东北)。

Corydalis turtschaninovii Bess.(C. remota Fisch. ex Maxim. )

元胡

与延胡索相似,主要区别为:叶2回三出深裂或全裂,小裂片披针形,窄卵形或狭倒卵形,顶端常有2—3浅裂 或齿裂,基部楔形。总状花序多花,排裂紧密,少排裂为疏松;苞片常分裂,基部楔形。花期4月。果期4—5月。

生于山地阴坡,适于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

分布于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甘肃等省

3. 全叶延胡索

别名:匍匐延胡索(黑龙江)。

Corydalis repens Mandl. et Muchld.(C. humosa Migo)

多年生草本,球茎大,直经 1~2.5cm,内部白色或蛋黄白色。 地上茎矮小, 高8~15cm, 茎从基部或鳞片叶腋中生出多数小分支,细软丛生。 叶具长柄,二回三出复叶,第二回裂片常全缘,很少顶端栉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或宽椭圆形。总状花序顶生;苞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全缘或较少有细齿裂; 花淡蓝色,横着于细小花梗上;花萼小,早落;花冠长1.2~1.5cm,上面花瓣全缘,顶端微凹,凹部中央奶油小细尖,下面花瓣基部有小突起;雄蕊6。蒴果椭圆状卵形,有长柄,下垂。花期 4月,果期 5月。

生长于林下或林缘。

分布于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等地。

[药材形状与质量] 块茎呈不规则的扁球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不规则网状细皱纹,上端多数凹陷,有茎痕,底部中央稍凹陷呈脐状。质坚脆,断面金黄色至黄棕色,角质样,有光泽。以个大、饱满、皮细、质坚、断面金黄色、角质样、有光泽者为佳。

[采制]延胡索在5—6月间植株完全枯萎后5—7天采挖,并装进竹箩里,洗净,放入开水中略煮3—6分钟至块茎内部中心有芝麻样小白点时为度,立即捞起晒干。齿瓣延胡索一般在植物生长末期或花期采挖。

[性味功能] 元胡味辛、苦,性温。有活血散瘀,利气止痛的功能。

[主治用法]用于全身各部气滞血瘀之痛,痛经,经闭,症瘕,产后瘀阻,跌扑损伤,疝气作痛。水煎服。

[用量]煎剂:3~15克。丸散:0.35~13.5克。外用:适量。

为罂粟科植物,以块茎入药,有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等,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主产陕西汉中。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干旱和强光,怕积水。浙江产区年平均温度17~17.5℃,1月平均温度3~3.5℃,4月平均气温16~18℃,而整个地区生长期平均气温11~12.5℃。当日平均气温在20℃时,叶尖出现焦点,22℃时中午叶中出现萎缩状,特别是生长后期,高温天气,会造成元胡减产。

人工栽培

栽培要点

元胡

1.种和变种有大叶元胡和小叶元胡之分,大叶元胡有利于密植,产量高,而小叶元胡块茎大等级高,但产量稍低。

2.选地整地

元胡根子生长较浅,又集中分布在表土5~20厘米内,故要求土质疏松,故选择阳光充足。地势高燥且排水良好,表土层疏松而富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和冲积土好,粘土重或砂质重的土地不宜栽培,忌连作。

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整地,深翻20~25厘米,精细耕耙,使表土层疏松。一般作畦宽100~110厘米,沟宽40厘米。

3.繁殖方法及播种

生产上多采用块茎繁殖,种用块茎1.2~1.6厘米为好。

4.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对元胡的增产十分重要。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要重腊肥,轻施苗肥,腊肥在12月上、中旬结中耕除草进行,以农家肥为主。

在苗期南方雨水多,湿度大,注意排水降湿,做到沟内不留水,否则容易引起烂根减产。

5.病虫害防治

主要为霜霉病,菌核病等。

四、采收与加工

一般在4月~5月中旬采收,一般亩产鲜茎300~400公斤。采收后大、中、小分级。放入箩内擦去表皮,洗净泥土,放入80~90℃的水中煮,待块茎切而为黄色时,捞出,晒干即可,一般折干率3∶1。

元胡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以块茎入药,是常用药材之一。近两年来种植元胡的药农增多,但不少农户由于生产技术不到位,导致产量偏低。根据实践经验,栽培元胡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把好以下五关。

选地

元胡喜温暖气候和向阳、湿润的环境,宜选择向阳背风的地块,土壤以湿润、疏松而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为宜,前作以水稻、小麦、秋玉米、瓜类为宜。

栽种

10月上中旬播种,株行距10厘米,每亩用种量60-80公斤左右。做宽1.3米的高畦,畦面呈龟背形,四周开深排水沟,在畦面上按行宽20厘米开浅沟,沟内按行距10厘米摆2行种子。选圆形、饱满、芽部健壮、无病虫害的块茎,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种10分钟然后晾干播种。

施肥

施足基肥,重施腊肥,巧施苗肥,增施磷钾肥。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肥150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氯化钾15公斤作基肥。12月先在畦面每亩撒过磷酸钙50公斤,再撒施腐熟厩肥2000公斤,然后覆盖细土,3~5天后每亩浇施1000公斤人畜粪水。第二年2月苗高3厘米时每亩用稀薄人畜粪水1500公斤浇泼根部。

除蕾

在盛蕾期喷施1000倍的40%乙烯利溶液抑制开花,除薹后再喷0.5~1毫克/升的三十烷醇1~2次,能提高块茎产量25%以上。

防病

元胡易发生霜霉病,严重时植株大片枯萎死亡,可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600倍液喷雾,7天一次,连喷3~4次。

繁殖方法

生产上多采用块茎繁殖,种用块茎大小1.2~1.6厘米为好。栽种时间一般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均可。多采用条播,18~22厘米开沟,沟深6~7厘米,然后按株距8~10厘米在播沟内交互排放二行,芽向上,边种边覆土,土深6~8厘米。也可在沟内施少量农家肥。

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

元胡霜霉病,叶病率0-17.4%、平均3.5%。霜霉病发展趋势中偏重,需立即开展防治,并在第一次喷药后7天再喷药一次,以便确保防效。

药剂防治时几种药剂轮换使用,以下几种药剂可供选用,每亩兑水30-40升细喷雾:1、72%克露60-80克;2、58%甲霜灵·锰锌80克;3、64%杀毒矾60克。

菌核病

元胡菌核病,造成元胡成片枯死倒伏,一般4月上旬初发,发生趋势中偏轻,需在4月初防治一次。

菌核病防治药剂选用下列之一,兑水40升喷雾:1、50%腐霉剂75克;2、50%扑海因75克;3、70%甲基托布津75克;4、50%多菌灵80克;5、30%多嘧霉100克。

元胡象甲

元胡象甲是造成元胡大幅减产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症状是幼虫先在叶片上蛀吃形成褐色线形虫道,然后进入叶柄自上而下蛀吃,造成整片叶青枯。元胡象甲叶害率0-9.8%,平均2.7%。覆有栏肥或其它秸秆等有机物的田块、连年种植的田块危害偏重。元胡象甲发生趋势中等。2月下旬至4月上旬1-2龄幼虫为害叶片害率达3-5%的田块,需立即进行防治。

防治选用下列药剂之一喷雾:1、48%乐斯本1000倍液;2、52.25%农地乐1000倍液;3、5%锐劲特2000倍液;4、20%三唑磷500倍液。用药不超过2次。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延胡索含有多种生物碱:d—紫堇碱(d—corydaline),dl—四氢巴马亭(dltetrahydropalmatine),原鸦片碱 (protopine),l—四氢黄连碱(1—tetrahydrocoFtisine),d1—四氢黄连碱(dltetrahydrocoptisine),黄连碱(coptisine)等。齿瓣延胡索含有紫堇碱,四氢巴马亭,比枯枯灵(bicuculline)等。

药理作用

元胡

经动物实验证明,紫堇碱、四氢巴马亭有镇痛作用,四氢巴马亭镇痛指数较高。四氢巴马亭对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的电活动都能抑制,尤以皮层运动区较为敏感。去氢紫堇碱能保护大鼠因饥饿或注射可的松和利血平等所产生的实验性胃溃疡,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量。

医疗用途

为罂粟科植物,以块茎入药,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痛经、跌打损伤等,分布于江苏、浙江,主产浙江。

医药价值

饮片加工

经研究证明,产地醋制元胡个的总生物碱和延胡索乙素含量均高于传统的醋制药(药典法)。经方差分析表明,两种方法间差异显著(P<0.01),说明产地醋制元胡个优于传统醋制法,且加工步骤

元胡

简单,效率高。还有人对元胡产地醋制元胡个方法的三个主要因素通过正交设计进行了筛选,得出了最佳方案,即如以煎剂入药可将鲜元胡个用食醋烫至无白心;若要提取生物碱浸膏制备中成药时,可将元胡个用1/2食醋水(食醋、水各半)烫至微沸。 ?

元胡味辛、苦,性温。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的功能。

主治用法

用于全身各部气滞血瘀之痛,痛经,经闭,症瘕,产后瘀阻,跌扑损伤,疝气作痛。水煎服。

煎剂:3~15克。丸散:0.35~13.5克。外用:适量。

文献记载

元胡

《本草纲目》中记载:荆穆王妃胡氏,因食荞麦着怒,遂病胃脘当心不可忍。医用吐下行气化滞诸药,皆入口即吐,不能奏功。大便三日不能,因思《雷公炮炙论》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乃以玄胡索三钱,温酒调下,即纳入,少顷大便行而痛遂止。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性温、味辛、苦。入心、肝、脾经,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其止痛作用显著,作用部位广泛,且持久而无毒性,是一味比较优良的止痛药。 元胡始载《开宝本草》,言其“主破血,产后诸病因血为者;妇人月经不调,腹中结块,崩中淋露,暴血冲上,因损下血,或酒摩及煮服”。《汤液本草》言其“治心气小腹痛,有神”。清代名医叶天士用元胡配合行气活血药,治女人经阻少腹痛。《妇科大全》之延胡索散,用治妇人气滞血滞腹痛。

止痛功效

元胡的图片

中医认为,元胡辛散、苦泄、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 气畅血行,通则不痛。临床证实本品止痛作用较乳香、没药、五灵脂为强,为中药中的止痛良药,对胃脘作痛及经行腹痛尤为效捷,配伍应用效果更佳。例如,配川楝子,用于气滞血瘀、脘腹疼痛;配小茴香、橘核、荔枝核、乌药等用治疝气痛;配当归、川芎、桂枝、赤芍用于四肢血滞疼痛;配当归、川芎、白芍、香附等,用于痛经。元胡一般经醋制后捣碎入药,可提高有效成分在煎液中的溶解度,从而增强疗效。

研究证实,元胡中可分离出15种生物碱,其中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癸素均有镇痛作用,尤以延胡索乙素的镇痛、镇静作用最为显著。它是一种消旋四氢棕榈碱,与黄连素为同一类型的分子结构。与巴比妥类药物有协同作用,又能对抗苯丙胺和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延胡索乙素还具有抗5-HT的作用。延胡素乙素还可使甲状腺重量增加。去氢延胡素甲素,可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肌营养性血流,防止心肌缺血。皮下注射去氢延胡索甲素,对大鼠的实验性胃溃疡,特别是幽门结扎或阿斯匹林诱发的胃溃疡有一定保护作用,对胃液分泌及胃酸均有抑制作用。

中成药品

松胆元胡搽剂 ?

1、作用类别:本品为外科疖类非处方药药品。

2、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理气止痛。适用于疖肿轻症。

3、用法用量:外用。用温水清洗,再将药涂于患处,涂药时要超过浮肿面,一日1~3次。

4、注意事项: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皮肤破溃处禁用;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用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温热性药物;孕妇慎用;疮疖较重或局部变软化脓或已破溃者应到医院就诊;本品有沉淀,用前摇匀;本品药色浓,为不污染衣物,用药后可在患处盖一层纱布,用胶布粘好,涂药后切勿沾水,严禁电、火烘烤及物理疗法;用药后局部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者应停用;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规格:每瓶装5毫升

6、标准来源:WS-5527(B-0527)-2002

元胡止痛片 ?

1、处方:延胡索(醋制)445g白芷223g 辅料为淀粉,滑石粉、硬脂酸镁、明胶、蔗糖、食用色素(柠檬黄)、白醋。

2、性状:本品为色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香,味苦。

3、制法:上二味,取白芷166g,粉碎成细粉,剩余的白芷与延胡索粉碎成粗粉,用三倍量的60%乙醇浸泡24小时,加热回流3小时,收集提取液,再加二倍量的60%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收集提取液,合并二次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状,加入上述细粉,制成颗粒,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或薄膜衣,即得。

4、功能与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等。

5、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6、注意事项:忌食生冷食物;本品不宜用于虚证痛经,其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质稀或色淡,伴有头晕目花,心悸气短等症者;服药中如出现皮疹,胸闷,憋气等过敏症状者应停药去医院就诊;重度痛经者或服药后痛经不减轻,应去医院就诊;痛经并伴有其他妇科疾病者,应去医院就诊;按照用法用量服用;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7、贮藏:密封。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